您刚收到一条学员评价
恭喜您成为职徒简历推广大使!请选择激励模式
确认
本文源自我的个人公众号:项目管理ACADEMY
职业兴趣,即人的个性的体现。他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一组毫无关联的工作职能或技能。
——霍兰德
我始终相信:
没有人喜欢频繁地跳槽,
没有人找个工作不是希望长久地发展,
没有人求职时不是经过谨慎的思考和选择,
可为什么你总有这种感觉?
这份工作不适合我,
感觉无法体现自身价值,
我可能需要换个工作试试……
如果你也有有以上困惑,或者正在为求职烦恼,这篇文章或许能帮你指明属于自己的方向。
文末送:自我认知自测工具包。
曾经有个做技术工作的同学这样咨询我:
我是做技术的,但我觉得自己更适合做销售,因为我喜欢和人打交道。
我说:
喜欢和人打交道确实是做销售很重要的品质,但请你思考一个问题:
喜欢和人打交道,通常是有选择的。
你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能聊得来的,个性相投的,而做销售是没有选择的。
你所面对的客户可能恰好就是你不喜欢的,你讨厌的那种人。
你既无法选择客户是谁,也无法选择打交道的时间,甚至无法选择打交道的场合和方式。
如果这种“无法选择”地与人打交道你也同样喜欢,那销售确实可以试试。
他说:
那我再考虑考虑吧。
选择一种工作,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销售,咨询顾问,技术人员,直播,运营,每种工作的背后不仅仅是不同的技能要求,更是你逃脱不掉的生活方式要求。
在考虑是否适合一份工作时,你至少要考虑,自己是否能接受这份工作所带来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而如果要彻底避免择业不慎,反复跳槽的魔咒,你首先需要更全面地了解你自己。
当你不能清楚定义自己时,外界环境就会帮你定义自己。
特别是当你在某方面有一技之长时,来自同事的赞美、老板的肯定,都会成为塑造你的外在动力。
而为了迎合外部的正面评价,你会陷入自证的逻辑,即:罗森塔尔效应。
你会为了证明自己确实如别人所说,而产生明显的行为偏好,从而更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这个身份。
可这毕竟不是你,你需要全面了解你自己,然后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内在定位。
下面的方法,是我在做了2年,经历几十名1-1求职咨询后总结出来的,也是我自己十几年来从工程、到咨询、再到互联网横跨三个行业成功转型的心得。
通常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认识自己:兴趣、能力和个性。
所谓兴趣,就是让你感到兴奋的事情。
所谓能力,就是你的天赋或后天习得的某种技能,让你能轻松做好一件事情。
所谓个性,就是你喜欢的工作方式以及与人打交道的方式。
这三者的交集,我们称之为职业蜜罐区,这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指向我们每个人的终身事业方向。
下面分别介绍下分析方法,你可以对照自己思考下。
面对这个问题,你一定能给出自己的答案。
美食、游戏、阅读、旅行……
别着急。
这里的兴趣,指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事情,而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情。
了解兴趣,首先需要回顾一下,过去的几十年里,那些给你带来强烈个人感受的事情,即:绘制你的生命高低潮曲线(见下图:某程序员的高低潮事件示例图)。
什么是高低潮事件?
它指的是所有给你带来强烈个人感受的事情,可以是好事或坏事,可以包括工作、社交、情感、爱好、学习经历、精神追求等各个方面。
重要的是,给你带来强烈的个人感受,因为这反映了你对个人工作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
有了这张图之后,下面,你需要对高低潮事件进行简单的描述。
格式为:背景 + 做的事情 + 你的感受
比如:
无聊的论文写作:同学外出旅行、实习(背景),独自一人敲完冗长的毕业论文(做的事情),感觉非常无聊(你的感受)
认识好朋友XX:初入职场(背景),认识的第一个职场好朋友XX(做的事情),有趣幽默,并且和我一样喜欢极限运动,感觉非常开心(你的感受)
在上面那个程序员案例中,他结合高潮事件,给自己的兴趣总结如下:
在这个总结里有一些关键词:沟通、讨论、协作、开发、设计、学习。
这些词,就是你的兴趣关键词。
而兴趣认知,是一个人内心价值标准的真实反映,对于实现职业满足感非常重要。
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不会按照他人的期望行动,从而将职业选择权掌控在自己手里。
当你画出自己的生命高低潮曲线之后,你就看到了自己的命运所在。
所谓的命,就是你这个独特的人生最适合做的那类事情。
这不是迷信。
每个人就像一颗种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密码,种下去之后,会长出不同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了解了自己的高低潮事件后,你就知道,未来的人生中,你要尽可能响应自己的高潮事件,避免低潮事件。
需要强调的是,兴趣分析的结果未必是某些具体的事情,而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情。
比如,股神巴菲特的兴趣关键词是:收集、计算和记忆与数字相关的所有事情。
炒股、分析财报,恰好就是这类事情。
再比如,马斯克的兴趣关键词是:创造、开发、改变和学习。
造火箭、造车、脑机接口这些事情也是符合他的兴趣关键词的事情。
他们都在做符合自己兴趣认知的事情,因此才能乐此不疲。
有兴趣,未必有能力。
在职场里,能力才是价值交换的主体,所以接下来,我们需要探索下哪些事是自己能做得好的。
在完成了生命线绘制之后,你需要找到下表中所有与高潮事件对应的事项,在后面打钩并统计数量。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事项与高潮事件之间并非要严格对应,只要相关即可。一个高潮事件,可以对应多个相关事项。
然后,从所有打√的事项中,选出最常做的十个活动。
从表中选出最喜欢的五个活动,无论是否打√。
最后,从上图中选出3-5个既让你感到兴奋又能在工作中做好的活动。
这些活动就是你的能力所在。
这些活动,同样并不对应某个具体的工作,它反映的是工作背后需要的某些技能或特质。
完成能力分析之后,我们进入到最关键的环节:个性分析。
正如霍兰德所说:
职业满足感源自于工作者的个性与环境之间的匹配度,职业兴趣即表达个性的一种方式。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这个本性,就是你与众不同的个性倾向,它直接决定了你最终能接受怎样的生活方式。
霍兰德的个性分析模型,将人的个性分成了六种,分别是:事业型、传统型、现实型、学者型、艺术型和社交型。如下图:
六种个性特质,分别有四种不同的侧重。而处于对角线的个性特质,通常是相互冲突的。
简单解释下六种个性特质的含义,你可以试着对号入座:
事业型:倾向喜欢影响或领导他人以实现组织目标或经济利益,注重影响和说服能力。
传统型:倾向喜欢组织或处理结构化数据,注重文秘和计算能力。
现实型:倾向喜欢利用工具、机器或动物进行户外工作,注重机械和运动能力。
学者型:倾向喜欢调查研究自然、生物或文化现象,注重科研和数学能力。
艺术性:倾向喜欢利用有形或无形材料制作艺术作品或产品,注重艺术、语言和音乐能力。
社交型:倾向喜欢和他人合作以告知、开发、协助或消除问题,注重沟通和教育能力。
每个人的个性中都或多或少有以上六种的影子,只不过各有侧重。
比如,巴菲特偏向于传统型,马斯克偏向于现实型,而乔布斯偏向于艺术型。
曾经在某个座谈节目中,马云和马斯克全程尬聊。
为什么呢?
因为马云更偏向于社交型,刚好在马斯克的对角线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个性特质。
一个注重物,一个注重人,一个思考的是如何搞技术上火星,一个觉得让地球人怎么好好地活更重要。你说这还咋聊?
了解了这个模型后,我们如何做自我的个性分析呢?
将前文中让你打勾的表格拿出来。注意,这张表刚好有六列,用不同的颜色标识。
这六列与六种个性特质的颜色是一一对应的。
将你统计的数量填写在每个个性特质旁边,然后你就能得出下图: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备某些个性类型,当职业与分值越高的个性匹配时,越有利于获得职业满足感
同样,从事获得职业满足感越强的工作,个性的表达也就越充分,内在和外在越趋于正向互动。
好,到这里我们就完成了自我的探索。
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是,这和求职什么关系?
先将前面做的兴趣分析、能力分析和个性分析的结果写在对应的圆圈里。
然后,关注三个圈相交的位置。
开头讲过,三个圈的焦点位置叫职业蜜罐区,其实就是你的事业所在。
如果你很早就能触碰到这部分,那非常幸运~
大多数人可能很难一开始就找到自己的事业,那就从能力和个性相交的地方开始,这部分叫职业,就是一个可以给你稳定带来生活保障的工作。
而兴趣个性相交的叫副业。你很感兴趣但是这件事不足以养活你,但你不应该放弃他,可以通过兼职等尽可能提升这项工作的能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会乐此不疲,
当你的能力提升到一定的程度,副业可以转变为事业。
同样,兴趣也可以培养,也有很多人在职业中慢慢找到了乐趣,最终也走向了事业。
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走很多弯路,但所有的弯路都是必经之路。
最终只要能找到最能展示自己价值、表达自己个性的事业,所有的弯路都是值得的。
还有一个区域,是兴趣和能力的交集,为什么是空白的?
因为这部分我认为不会存在,不可能出现违背了你的个性,但竟然即是兴趣又是能力的部分。
兴趣和能力同时存在的地方,必然也是符合你的个性的。
梁宁老师说过:
感受是一切行动的内在指引,感受来自于哪呢?感受来自于预期,预期是内心观念和想法与现实是否一致的一种衡量
……
一个人的天分所在,就是那个让你乐此不疲的事情。
无论你多忙,总会从生活的缝隙中找到时间,和那快乐链接。当你找到他,并且以此为方向沉浸其中,就找到了安定的理由。
希望你能尽快找到自己,了解自己,最后成为你自己。
发布时间:2024-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