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刚收到一条学员评价
恭喜您成为职徒简历推广大使!请选择激励模式
确认
在找工作的时候,每一位求职者都可能面临挑战:简历石沉大海,心仪的岗位高不可攀,或是对未来职业方向感到迷茫。
当有辅导需求的同学问我怎么解的时候,我的回复是:先审视自身优势。
“优势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和能力,将这些优势发挥好,能让我们在工作中更高效,当然也能更有成就感。在求职的时候,我们如果可以全面且深入地分析自己的优势,会大有用途。
优势在哪?优势不仅包括专业技能、工作经验,还涵盖性格特质、思维方式等方面。
例如,麦肯锡公司在人才选拔中,就非常注重候选人的结构化思维和快速学习能力。2024年年底有一位候选人,他虽然并非咨询、市场、营销专业出身,但他在大学期间参与过多个社团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具备出色的资源协调能力。所以在辅导他的时候,我建议他在面试时着重展示了自己在活动中如何通过数据梳理活动效果,通过调用组织资源去优化流程,最终他成功拿到一家大厂市场部的offer。
当然,知道自己的优势还不够,关键是要将这些优势与目标岗位的需求相匹配。在求职前,我们可以通过招聘信息、企业官网、行业报告等渠道,详细了解目标岗位的职责、所需技能和能力要求。
以PM岗位为例,招聘信息通常会提到产品经理需要有“用户需求分析”、“项目管理”或者“数据分析”等关键能力。如果你擅长沟通,有过组织项目的经验,并且对数据敏感,就可以在简历和面试中着重突出这些优势。如果只擅长一部分,那就突出一部分。
这一招已经是业内一个非常简单的共识了,关键是确实好用。LinkedIn的调查显示,求职者如果能在简历中明确展示与岗位相关的优势,获得面试机会的概率会提高30%。
不过,在审视自身优势时,很多人容易陷入误区。
一种是过度夸大优势,比如将“会使用office”描述成“精通数据分析”。对于真的需要比较强数据分析的岗位,在专业面试的时候,一定会问非常专业的问题,你是躲不过去的。
另一种则是忽视隐性优势,例如性格沉稳、善于倾听等,这些特质在客户服务、团队管理等岗位中其实非常重要。对于,隐性优势,需要你深入挖掘,然后在面试中回答问题的时候,找机会表达出来。
我们需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具体在面试的时候,仅仅说自己“具备相关能力”是不够的,需要用实际案例来支撑。比如,应聘活动运营岗位时,如果你曾策划过一场线上活动,通过精准的用户定位和创意的推广策略,使活动曝光量达到10万+,就可以在简历和面试中详细描述这个案例,说明自己是如何分析市场需求、制定方案、执行落地并取得成果的。
好了,接下来你可能会问我,怎么挖掘自己的优势?
方法一:找10-20个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让他们来评价你有什么优点,我建议,要求每个人至少说出三点。可以少于三点,不可以多。选人要尽量“离散”,所谓“离散”的意思是,类型最好是分散的,比如同辈的亲人可以有,而长辈也要有;老师要求,同学也要有;大学同学可以有,高中同学也要有;社团里面的伙伴可以有,前同事也可以有。等等。
方法二:做盖洛普的优势评测。看他的报告。如果觉得还是不懂怎么看他给出来的结论,我建议你去“在行”找一下薛毅然老师。
还有一个问题也经常会被问到,怎么培养自己的优势。
其实啊,有的优势是与生俱来的,天生的,你要做的就是发掘出来,认识清楚!
一定要培养优势,我推荐一个方法,就是读书。尤其是读闲书,在跨界知识中寻找灵感,打开思路,用于实践,化为优势。
很多人认为求职只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其实不然。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尤其是看似与专业无关的“闲书”,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培养多元思维,甚至在求职过程中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
我阅读历史书籍,可以让我从古人的智慧中学习决策方法和团队管理经验;在读阅读科幻小说时,能够激发我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还有,阅读心理学的书,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他人需求和行为动机。
我记得有一次我自己的面试,被问到“如何提升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我结合自己阅读的《影响力》一书中的原理,提出通过“互惠”、“承诺与一致”等策略,设计用户激励机制,增强用户粘性。实际上我在具体工作中,也采用了这样的策略。
每一次的思考、尝试、努力,都在为成功求职积累能量。期望你能找到自己的优势!
发布时间: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