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刚收到一条学员评价
恭喜您成为职徒简历推广大使!请选择激励模式
确认
和一个做用户运营的朋友小E聊天,她很委屈:“我前段时间发现我们产品用户留存率和推送消息的频次特别相关,推送越多,留存好像就越高。我调整策略,把原来一天一条的推送改成了三条,结果半个月下来,用户投诉量翻了倍,有人还卸载了。”
我真的要被“气死了”,小E踩的坑,以前的咨询里面就和她提过,这种事情很多人都遇到过——看着两个数据似乎同时在变化,就想当然觉得是“因为甲,所以乙”,最后忙了半天不仅没解决问题,还可能出新幺蛾子。
今天我就给大家聊聊,怎么在工作里分清“相关性”和“因果性”。不要再让表面的关联,耽误了真正该做的事。
就结合工作场景来说,我们常说“客户投诉量高的时候,产品退换货率也高”,这就是相关性——两个指标像绑定一样,一起往上走或者往下走,但你说不清楚是投诉多导致退货多,还是退货多引发了更多投诉,甚至可能还有别的原因在背后推着它们走。
再看因果性,这需要时得是“一根线”直接串起来的关系。比如上个月我们上线的产品,核心功能突然出了bug,用户点进去就闪退,结果当天客户投诉量直接涨了三倍。这就是明明白白的因果:功能故障是“因”,投诉激增是“果”,中间没有绕弯子,而且故障先发生,投诉后出现,你把故障修好了,投诉量立马就降下来,这才能叫因果。
学过“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朋友比较容易明白:有因果关系的事,肯定能看到相关性;但反过来,有相关性的,可不一定是因果。
小E遇到的推送和留存,看似推送多留存高,但也有可能那些留存高的用户,是不是本来就喜欢产品的内容?硬加推送,反而把人家烦走了——这就是把“相关”当成了“因果”。
能有效区分“因果性”和“相关性”,是非常有用的工作能力。为什么我要这么说?还是举例子吧,尤其是不同岗位的人,踩坑的后果不一样。
讲一下中高管理层,要是分不清,很容易“拍脑袋”浪费资源。我之前服务过一家公司,老板老K看数据发现,员工的学历和绩效有点相关,高学历员工的绩效好像普遍好一点,老K就下了死命令:以后招人必须要985、211的,薪资给得比同岗位高不少。结果呢?招进来的人是学历高,但好多人根本不熟悉行业,干了几个月还摸不着门道,绩效反而不如那些学历普通但有经验的老员工。后来才发现,那些高学历绩效好的,是因为刚好赶上了好项目,跟学历本身没直接关系。
再举个执行层的案例,比如做市场营销的小V,负责新媒体营销,前段时间搞了场直播活动,之后一周会员的销量涨了不少,领导就让她照着这个模式多搞几场。结果连续搞了三次,销量一次比一次差。我告诉她要复盘原因,经过复盘发现,第一次销量涨是因为刚好赶上竞品出bug,跟直播本身关系不大——她以为是直播带来了销量,其实只是碰巧赶在了一块儿,这就是把偶然的“相关”当成了必然的“因果”,白搭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最难的话题来了,怎么才能在工作里分清“相关”和“因果”?其实分清二者并不算特别容易,不过有几个捷径,我提供几个简单的小思路,帮助你避开坑。
首先,试试“控制变量”的方法。部门想测试新的培训方案能不能提升员工效率,没直接全部门推广,而是挑了两个同岗位、入职时间差不多的小组,一组用新方案,一组还用老方案。哈哈,发现没有,做互联网产品常用ABtest的方法,其实在线下也可以用。不同岗位、不同经验的员工,效率本来就不一样,你不控制这些变量,就算看到新方案组效率高,也不知道是方案好,还是人家本来就厉害。经过ABtest测试,新方案组的效率确实高了15%,公司这才敢在全部门推——这就是通过控制变量,排除了干扰,找到真正的因果。
其次,还有“反向验证”的思路。销售经理小Q发现“高客户满意度和高复购率”总是一起出现,想知道是不是满意度高导致复购率高,这时候其实可以反过来想想:“会不会是复购率高,才让客户满意度高呢?”公司就有这情况,复购三次以上的用户,能升级成VIP,享受专属折扣,这些福利反而让他们更满意。这么一反向想能让你想到之前没注意的点,很多事情不是单一的因果,而是互相影响的相关,要是只盯着提升满意度,可能对公司业绩的推进效果并不明显。
另外,两个指标看似相关,可能是背后还藏着个“隐形推手”,这时候可以尝试“找第三变量”的办法。朋友小B聊天时提高过有一种说法,“办公室里绿植多的部门,员工请假率特别低”。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聚会时有个在他们公司负责行政的朋友说,绿植多的办公室都在阳面,通风好、光线足,我心里不由一惊,很可能是这个原因才导致员工不容易生病。而且这可能也是绿植长得好的原因。容易造成误区的,用另外一个理论解释也能解释的通,就是很多人会“事后归因”。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后面,就觉得是前面的事导致了后面的事。其实不一定,很多时候是凑巧了,也有一些时候就是刚才讲到的——有第三种变量。
最后,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别被“短期数据”骗了。有时候某个月的数据看起来相关,比如“短视频投放多了,销量涨了”,但你连续追踪三五个月就会发现,可能就第一个月因为流量红利有点效果,后面就没动静了——这就是短期偶然的相关,不是长期稳定的因果。所以看数据的时候,别只盯着一时的变化,多追一阵子,才能看出门道。追多久算够呢?看你公司的产品多久能形成一个周期,比如看直播的效果,那就是一场直播的数据没有特别大的意义,多看几场,比如四五场,这样才可能看出规律。这也算样本偏差——就是取样太少了。
讲了不少了,你是不是会觉得相关性没用?
No,相关性很有意义,它确实经常是找因果性的“线索”——比如,当发现“用户咨询量多的时候,下单率反而低”,这个相关性就提醒大家,可能是咨询环节出了问题,比如客服解答不清楚、响应太慢,这时候你再去查,就能找到真正的因果。
在工作里,不妨养成一个小习惯:看到两个指标相关的时候,先别着急下结论,多问自己几句“真的是因果吗?”、“有没有别的因素在影响?”、“反过来想成立吗?”,先验证清楚,再动手解决问题。
————————————————————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欢迎“点赞”、“收藏”加深记忆!也欢迎将文章分享朋友圈,让更多小伙伴一起交流成长,我们评论区见!
发布时间: 1天前